简评朱文信博士<原人四足与玄之又玄>

 

孙格拉底

 

《广大和谐》国际东美学报主编

 

www.thomemhfang.com

 

 

作者--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社科部朱文信博士--此文,的是一篇力作。如所周知,学术论文是小题大做易,大题小做难。作者舍易从难,虽强探力索,却恢恢乎从容得间;纵精察入微,竟戛戛乎不碍高致。细处着手,高处着眼,故能见树而不昧林,是其主要特色。尼采的名言:凡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诗人,其成功的秘诀都应当是:从高处搜奇,从深处造妙,从僻处创新[1] 

 

作者正值青壮之年,献身哲学及宗教。年来通讯论学,发现他正是走在这样的学术坦途上,长足迈进;同时更具有许多难贵的学者特质和优点,诸 如:谨严认真,锲而不舍,尊重真理,不崇拜权威,确具其乡贤道生四依四不依的精神。以之治学,假以时日与功力,必能在其献身之领域中放一异彩。故不揣冒昧,略志读后管见数点如次:

 

一、大题小做难――全文短短一篇,而囊括范围颇广,触及中西印宗教与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西方思想如何从本体论再出发的根本大题。若非作者过于谦逊,标题似应列入存在之在无有之有等海德格式词语;因为它是从海氏提倡如何重建西方形上学本体论的思维破题出发的。老子的玄之又玄,在中国及东方早成道家哲学玄旨大义,毋待赘言。使我们尤感兴趣的,倒是海氏对它的注意。二战时海氏与前辅仁大学训导长萧师毅教授合作,试图共同翻译老子的《道德经》(惜仅完成八章)。其间海氏特请萧先生亲题微妙玄通四字,高悬书斋。试问此举岂是偶然?

 

二、僻处创新高――复次,请略言其详人之所略处。原人四足Purusha the Four-footed)宏旨,国人大多不甚了了。然在古印度,它却不只是其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的滥觞,而更是其人生智慧的大本大法。进而言之,它正是其大梵Brahman)思想的前身。一般而言,二千多年来中国与佛教关系较密,与印度教或梵教(Hinduisn or Brahmanism)较疏,未免有隔。作者却从此一关键重点切入,诚独具慧眼,如阳明所示,为学要抓住个大头脑处。再由之点出东西思想之根本格局差异,及其所以然来。对照西方思想之处处二元对立,如变常、有无、动静等,东方思维模式则采整体通观,表现大全整体、圆道周流之格局与气象。印度原人四足说,起源最早,为此圆观,一锤定音,循至后期之大乘佛学圆教思想,亦举莫能外。重点强调:在此大宇长宙中,除去可视可见之现象差别世界之外,更有广大无边重重无尽之不可思议境界;笃信宇宙生命,浑然一体,其中感官睿智、本体现象、时间永恒等所谓对反二界,实为一大互摄相涵,圆道周流之宏观动态系统(唯西方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丁洛之流出说,差堪拟似)。整体而言,西方思想之失,咎在思维方法模式起步一点便错,所谓静态同一格套,衍生形式逻辑推理思考。此点作者明白点出,虽限于篇幅,未及深论,却是燃犀之见,的然可贵。

 

浅喻之,生命精神动态多元,思维格套静态同一,彼此如何相应?果而a = a 永真,则黑发如何变白?鸡蛋如何生鸡?其不应理、不如法,实不待辩而明。但此方面前辈哲人方东先生却著有1969年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从哲学宗教与哲学人性论看人之疏离>,深入学理探索,可资参考。兹引二段如次,堪为朱文作伥:

 

三、西学异数,东方常轨――方先生当年评骘西学之失,自形上学时间论与逻辑学方法论两面钳形夹攻,直捣壁垒,语惊四座,震撼欧美与会学者,而言简意赅,备极精彩:

 

即在近代,时间之绵延性,一经数学物理学约化成为无时间性之瞬间序列、后先递禅、似然相续之后,即无从真正解释时间之赓续性。厥为亚里斯多德式之当下挪移,析为极微粒点,视之不见,等埒虚无。同理,黑格尔之宏观辩证历史哲学,一经武断肯定为系统化之发展既成状态,则真实之历史性亦即荡然无存。在任何既现之存有者中羌无真正之变易可言。

 

凡兹一切,盖因西方本体论乃是根据一套形式逻辑,而其本身复固定于种种静态同一律轨。唯柏拉图之于晚期对话录,尤其《辩士篇》,柏格森之于《创造进化论》,怀德海之于《历程与真际》,海德格之于《存有与时间》,堪称异数。凡兹异数,施诸东方哲学,则实为常轨。”[2]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大凡欲遇东方知音,势须求之于此类异数--例外--了。本文作者,即有鉴于此,而迳从海德格切入,借题发挥,点出主脑。论述虽简,大端俱在。

 

四、西方思想面临穷途末路,势须问津东方:印度与中国――倡此论者,正是西方世界海德格同时另外一位实存哲学大师雅思培。他对东方宗教、哲学、心理以及诗歌的深入研究与了解,在西方并世罕及,其《大哲学家》系列涵孔子、释迦、老子、龙树专章。请听他的坦率自白:

 

融贯哲学之稳定性,从巴门尼底斯到黑格尔,一直是存在的,可现在它也失去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人的存有此唯一之基础上从事哲学化的活动,它原本也是西方数千年来思维之基本所系,如今也结束了。为悟及此一基础,我们势须改弦易辙,问津印度与中国――这两大哲学思想上的独创法门。”[3]

 

综合上述四点管见,谨缀数言,聊充简评与推介。衷心祝愿作者在其真诚热爱的印度梵学领域中递创硕果,成为继徐梵澄先生之后华人梵学研究之第二座丰碑。毕竟,这块园地是太缺乏、太需要像作者朱文信先生这样的拓荒者与园丁的献身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参看方东美<黑格尔哲学的当前难题与历史背景>,收入《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台北:黎明公司,1978), 164.

[2] 译自方东美,英文本《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Creativity in Man and Nature: A Collection of Philosophical Essays(台北:联经出版,1982) 85.  

[3] 参看雅思培自述《实存哲学》,收入考夫曼编译,《存在主义:从杜斯托也夫斯基到沙特》(纽约:子午线出版公司,一九六七),页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