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生命理想文化型:比生命哲學導論

          

                     

方東美原著

孫格拉底譯

 

 

譯按:溯自一九六六年起,著者心中原孕有兩部鉅製,為姊妹篇,宛如對璧。其一即是書中國哲學精神及其 發展;其另一則為生命理想與文化類型:比較生命哲學導論。後者內容大部份出自先生五○六○年代 在臺大之一系列講學。猶憶一九七二年七月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陽明誕辰五百周年紀念專題討論會」上先生親語譯者曰:“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一書正文已了,只餘腳註,俟煞清後,吾尚另有一部大書待寫。”蓋謂此也。時先生風神颯爽,充滿自信。孰料五年後(一九七七),蘧逝於癌,享壽七十有九。傷哉!天奪碩哲,宏願未果;廣陵絕響,千古同悲!惟餘〈網要〉,供人參考耳。一斑之窺,亦足以發,且可以令人想見其規模氣象之博大高華矣。茲承方師母高芙初教授惠允,授權譯出發表,列為本書附錄,以饗讀者,冀啟後賢。 特此謹致謝忱。

 

第一章  哲學統會

        一、智慧之喪失與智慧復得之可能

        二、哲學人性論

        三、人格之類型

        四、直觀、闡明、與知識之統一

        五、全整宇宙與差別境界

        六、精選簡擇,攝入差別境界

        七、差別境界之特色

        八、差別境界之取向、轉化、與勻調

        九、事物之交融與生命之同流

        十、旁通統貫與廣大和諧原理

 

第二章    辨境與正言︵洞察諸境,因境制言︶

        一、睿知界與言辯

        二、誤解與錯表之根由

        三、九種語言,分屬下列世界九境:

               ︵一︶上界

             ︵二︶下界

               ︵三︶外界

            ︵四︶內界

            ︵五︶公同界

            ︵六︶勞力與技術運作界

            ︵七︶道德界

            ︵八︶歷史界

            ︵九︶隱秘界

        四、語言之重新分類

        五、語用學、語意學、與語法學

        六、科學、藝術、與宗教

        七、哲學與﹁超哲學﹂

 

第三章  存在與價值

        一、存在之意義

        二、存在諸說

        三、價值之意義

        四、價值之心理兼生物說

        五、價值之邏輯觀

        六、價值之唯心及唯實說

        七、從四大哲學傳統曠觀存在與價值之體系

                ︵甲︶希臘思想

                ︵乙︶歐洲科學與宗教

                ︵丙︶印度玄理

                ︵丁︶中國哲學

 

第四章  智慧類型與文化精神

        一、智慧之性質

        二、智慧之根源

        三、智慧之表現於精神諸型態,呈四重三相格

                ︵甲︶希臘:

                        ︵一︶愛婆羅精神

                        ︵二︶大理安索斯精神

                        ︵三︶奧林坪精神

                ︵乙︶近歐:

                        ︵一︶文藝復興精神

                        ︵二︶巴鏤刻精神

                        ︵三︶羅坷坷精神

                ︵丙︶印度:

                        ︵一︶奧義書精神

                        ︵二︶佛教精神

                        ︵三︶薄伽梵精神

                ︵丁︶中國

                        ︵一︶道家精神

                        ︵二︶儒家精神

                        ︵三︶墨家精神

        四、 續論哲學四慧

                ︵甲︶希臘型

                ︵乙︶歐洲型

                ︵丙︶印度型

                ︵丁︶中國型

        五、第四節所論智慧之精義

        六、智慧之行相

                ︵甲︶希臘文化類型

                ︵乙︶歐洲文化類型

                ︵丙︶印度文化類型

                ︵丁︶中國文化類型

 

第五章 字宙論諸說

        一、生命情調與宇宙觀

        二、希臘宇宙觀之特色

        三、歐洲宇宙觀之特色

        四、印度宇宙觀之特色

        五、中國宇宙觀之特色

        六、開放宇宙與封閉宇宙

        七、生命創造與生命殭化

 

第六章  人性之探索

        一、宗教與宗教性

        二、人性 之完整與人性之二分

        三、人格之統一與﹁靈魂之分裂﹂

        四、對照、矛盾、與和諧

        五、一體三相壘現原理與純理知界︵希臘心性觀︶

        六、科學主張價值中立,及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在心性論上之對諍︵近歐思潮︶

        七、梵我一如論與阿賴耶分別論︵印度心性觀︶

        八、人心一切稟賦純善論︵中國心性論之圓見︶

        九、人類精神之變貌

        十、東西 歧異及其相互適應之道

        十一、生命之趨向與人類之命運

        十二、﹁恥辱文化﹂、無邪文化、與光榮文化

 

第七章  曠觀生命精神諸態

        一、生命表現宇宙之理

        二、人性品鑑及其終極效果

        三、向下拉平、向上拉平與民主之道

        四、自我歧 異與自我圓成

        五、梵我一如、阿賴耶識恆轉如瀑流與瑜伽之道

        六、儒家人生之道及其特色

        七、道家人生之道及其特色

        八、墨家人生之道及其特色

        九、生命之向度﹕翕合與闢弘︵收歛與拓展︶

 

第八章  道德修養與倫理文化

        一、道德生命之形上學基礎

        二、因果一元論與因果多元論

        三、創造權能與生命極致

        四、道德平面與道德立體結構

        五、道德節制與道德抉擇

        六、道德決定與道德自由

        七、道德價值

        八、理想人格與道德價值之權衡

        九、德目

        十、倫理義之尊生

 

第九章  藝術情操

        一、現實性、理想性與美之點化

        二、模仿之藝術與創造之藝術

        三、美之本貿

        四、美之型式

        五、藝術之使命

        六、藝術作品之轉化

        七、巧運空間,靈變生奇

        八、生命之律動

        九、風格與神韻

        十、美育、道德、與宗教

 

第十章  國家生命之有機化組織

        一、國家為權力之有機化 組織及其存在之理由

        二、希臘政治理想之優點及其限制

        三、西方民主及其理論基礎

        四、自然律與人權

        五、自由與平等:一項哲學之批導

        六、以色列與印度:兩大歷史之不幸

        七、中國政治理想及其實現之道

        八、當前危機及對未來世界秩序之展望

 

第十一章  文化之批導

        一、文化之意義

        二、文化之精神及型式

        三、生命領域中之價值取向

        四、生命之 超越與內在

        五、人類歷史之回顧與前瞻

        六、歷史傍徨十字路口:生命之悲劇

        七、歷史之智慧與歷史之愚昧

        八、文化之廣生創造

        九、文化之律動發展

        十、文化之成就

        十一、精神之超昇

        十二、文化之共享

        十三、文化之會通

        十四、文化之超轉

        十五、文化之交融

        十六、文化之生機

        十七、人類之不朽

        十八、精神之崇高與精神之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