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後綜 評

吳森著

吳謝清平譯

編按:譯者吳森教授夫人謝清平女史,原為吳教授高弟,擅長藝術及藝術史,尤好文徵明 。此篇「讀後.綜評」為賢伉儷佳作,珠聯璧合,琴瑟和鳴,洵文壇佳話也。惠允轉載,謹此致謝。

韓六一(路易)教授新著「增進東西文化交融」一書,對比較哲學與文化有一個新層面的接觸。研究比較哲學和文化是一項相當複雜和不容易的工作。尤其是對一些在學術上持 認真的態度而又滿腔熱誠的學者而言﹐更是無可否認的,要一個學者去了解與他本身背景不同的另一種文化﹐實在殊不容易。但我們若要求學者用精密的概念分析和有效的表達方法,那就更艱難了。在六○年代期間,我曾先後出版比較哲學和文化的著作。後來在七○年代期間,更出版了三本書。(註一)

這一來,我在這方面的學術,薄有知名。不過,我自己對這方面的成績並不稱心滿意。原因是在我所有的著作中,大都是學術上嚴謹的研究所得,因而忽略了以輕鬆和順情流暢的態度來表達自我的精神。在這個研究領域內的其他學者大都是注重學術尊嚴,而忽略了真情流露。除此之外,極少數學者對比較方法產生興趣,利用比較方法來表達自己的中心思想。但當我讀完韓教授這本大著,我便了解中心思想是個必需品。韓氏大著的中心思想,在書的標題上已顯露無遺。在這中心思想之下,有下列五大特色﹕(註二)

(一)歷史性的介紹;

(二)實踐主義哲學的發展和執行;

(三)對東西文化選取性重點的強調;

(四)注重平行對等,不談相爭對抗;

(五)中心思想的啟示。

除了上述五點之外,當然本書還有其他值得讚賞的特色。但本文作者只提出這五點,是根據他自己對這本書的鑑賞。

歷史性的介紹

在現在的哲學界歷史的介紹並不是個有效應或者是受讀者歡迎的方式。但在韓教授書裏所有討論哲學的文章,歷史性的敘述也佔了不少的篇幅。我們首先要注意到的,就是這種敘述方法被用來介紹個別的哲學家。舉例來說,在第二篇的論文裏哲學家杜威最先被介紹出來。這是根據他在學術上的地位,重要的著作,以及他由一所大學轉教到另一所大學的先後次序。這樣循序性的介紹,都放在詳述杜威哲學之前。

在另一篇論文裏(第九篇),當提及杜威和兩位中國哲學家的時候,亦同時用敘述方法。那是杜威與中國淵源的歷史紀實。甚至後來專門介紹兩位中國哲學家,這種歷史性的方式還是很有趣的效用。

再其次,歷史性的方法漸而形成一種體製方式。最佳的例子莫如第十篇論文。這篇實在是介紹《當代大哲叢刊》的成立過程,這叢刊最先由蕭菩教授在一九三八年所創。第一位被推崇的哲學家便是杜威先生。由開始,直到現在,這裏面已囊括了二十六位哲學家。在最近三數十年來,這部《叢刊》遭遇了一些技術上的問題。這也同時是第十篇論文上討論到的。

最顯而易見的歷史體裁就是「緒論」的全文,一部自傳式的記載。這記述由作者韓教授自一九二五年高中畢業後後,輾轉經歷了多少段學術上和生命上的歷程,其中的好幾個年代,作者以學術家姿態去建設哲學學位的課程。這些課都全為了密蘇里州立學、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和南伊利諾州立大學而設立。在這些日子中作者亦同時參與許多國際性學術活動,藉以廣交外國教授和學生。就事實來說,作者曾經多次熱心地指導好幾位外國學生去完成博士學位課程。假如本書讀者還沒有真正認識或了解韓路易本人的話,他或她可以再三細讀「緒論」。因為這裏面包含了韓教授本身重要的歷史記錄。

現在要談的,應該是歷史方法的質素。據我所知,韓教授的歷史方式,一點也沒有誇張和做作。而且也極少誇大,而忠於事實。再進一步來說,韓教授之作條節分明,語言清晰,深得哲學要領洗禮,具有學術交流、互相砥礪的重要價值。

實踐主義哲學的發展和執行

實踐自然主義,或簡稱「實踐主義」,是二十世紀美國哲學的主流。這一派哲學主流,由查里.柏斯作先驅,由威廉.詹姆斯發揚光大。同道支持者有喬治.米德,然後由杜威集大成。隨著一切宏揚活動,有一位很有素質的創造學者史蒂芬.裴柏,在領略到這學派的要點和義理之後,把它改名為「脈絡主義」。韓路易教授在加州柏克萊州立大學當研究生,正是裴柏教授的高才生,而且承繼了他老師的新名詞「脈絡主義」。但這篇「綜評」的作者,卻為了容易和其他哲學學者溝通的緣故,仍沿用「實踐主義」或「實踐哲學」兩名詞。

實踐主義強調變化是實體的必然因素,認為在變化的過程中具有不斷性的交融整合。同時更堅持一體性的認知和動力【猶知行合一】,以及前提假設與解決結論的互相關係。從事實上來說,實踐主義這詞語所建議的是概念和實踐的相互關係。關於這一點,韓教授可算是個偉大的實踐主義的代表。在這本書裏面,他實踐自己的理想而沒有一點虛偽和假做作。他堅信教育的最基本目標是用來幫助我們每一個人成長,而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所謂成長,便是本身獨特的理想價值加上生活的體驗。(註三)

如果我們細心閱讀他的自傳,不難知道,韓教授本人的生命歷程是完全由實踐而到成熟的過程。在一九二五年,他只不過是個本地平凡的高中畢業生。但在他考取了柏克萊加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之後,便蹲身為學界知名人物。無論如何,他還是繼續擴大增長他的學術理念和國際上的知名度。現在他是個世界性多種文化界活躍的學者了。他的成功。實際上就是實踐教育理念和知行合一的結果。

現在,再補充一下,韓教授除了實現他的實踐主義之外,已經寫成了一篇論文,簡要地、清楚地介紹實踐主義哲學。這是在本書內的第五篇論文,題目是「脈絡主義的生命哲學」。在這篇論文中韓教授論及七大主要重點,包括了形而上學、認識論、價值觀、和邏輯要義。(註四)這篇論文不但只表達他自己的哲學理論,而且是對一些想學習實踐主義哲學的人提供了教育性的啟發,讓他們成功地去學習。

對東西文化選取性重點的強調

對一般研究學者來說,選擇適當論題一向都被重要的方法。但是,沒有許多學者會願意大方承認採取了這一方法。原因很簡單,因為,若承認採取了這方法,便會招來學者本身不必要的困擾。最顯著的例子,便是旁觀者認為當事人學識不夠,便用選取法來遮掩學識不夠的缺陷。我現在描寫韓教授採取了選擇性論題,並不是用來掩飾學識膚淺,而是想說明選擇性論題在邏輯上和創造過程上有很重要的效力。

在西方哲學的眾多派系之中韓教授只選擇了美國哲學。又在眾多知名的美國哲學家當中,他只選擇了實踐主義中幾位哲學家。在這交往被選取的哲學家當中,杜威和裴柏是主要的代表。在這種情形之下。讀者們是否會懷疑韓教授完全不懂歐洲哲學呢?至於東方學術方面,韓教授只是選取了中國哲學。在這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當中,他只選取了儒家、道家、和佛學。在這三大哲學派別當中只是儒家獲得深厚的注意。同時,有關儒家的資料大部分根據方東美介紹的著作。這樣看來,我們是否可以質疑韓教授對東方的認識只限於儒家哲學呢?我們是否可以下一判斷,說韓教授在美洲大陸以外的文化只認識中國哲學呢?要是我們對韓教授下這些判斷,我們便犯了一項學術的過失,這就是「過度簡化」或「以偏蓋全」了。

演繹特別喜愛的論題,亦可以在其他方面覺察得到。就所有哲學各種門類來說,形而上學、美學、和教育哲學,都是比較嚴肅的論題,但形式邏輯和超自然理論都未能入選。問題至此,只有一項﹕「為什麼呢?」要解答這問題,首先要了解偏愛論題的手段或方法的價值。那麼,理想的方法又是什麼呢?我在這裏謹作一建議,理想價值的實用方法就是在偏愛論中如何表達創造能力的方法罷了。

在主題的演繹過程中,假如韓教授只專注重形式邏輯,那麼,在比較學術方面會變成難於駕馭了。因為在中國文化歷史上,從來就沒有一點形式邏輯論。又假如韓教授特別著重超自然理論,那便會流於輕率而無從探究中國哲學的優劣特點了。韓教授深切了解到中國文化裏面的自然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特質。正因為這樣,在他寫比較哲學方面的時候,亦為了到達邏輯上的協調罷了。讓我們再三強調,寫偏愛論題,是表現創造力的重要道路。那就是說,偏愛論題是藝術性的表現方法。它提供了特別主題形式和內容的趣味性,更可以說是幫助了科學的規律型態的進行。科學家通常都對結果的成功非常嚮往。但成功要素通常在於如何選取大前提,審察資料,來作合理性和建設性的結果。

注重平行對等,不談相爭對抗

在韓教授的比較哲學中,有一點甚為重要的特色,就是對等性的選擇。在比較哲學中,向來都傾向於不同類別的比較,以矛盾性和對抗性作為研究的主題。本文作者曾寫過不少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較文章。(註五)每當我開始構思的時候,都會鄭重地集中注意在兩者相反的地方。舉例來說,中國文化原就是藝術性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則傾向於科學性。說句老實話,只要是在比較性質方面的工夫,我的意識往往都是相對性的比較。但現在,閱讀了韓教授這本書後,我的比較文化意識和以前稍有不同,因為我現在也能體驗平行對等的比較了。

在第一篇的文章裏,韓教授對脈絡主義及東方哲學之間的對等性有作描述的打算。(註六)第一篇文章表達了他的哲學概念和他所喜歡的東方哲學的相似之處。相似的內容,可分下列幾點﹕(一)兩者同重時間與變化;(二)兩者同尚自然主義;(三)兩者同貴創造性、教育性、及創新力。(註七)在第六篇的論文裏韓教授介紹了方東美先生。在這篇文章裏,對方先生哲學和脈絡主義之間的對等性,韓教授給予精闢的描述。第一個對等概念是時間與變易,第二個對等概念是分析方法的實踐。(註八)第三個對等概念是他們對二元論及分歧法的反對。(註九)第八篇文章是「脈絡主義與中國哲學」。韓教授在這篇文章給脈絡主義和傳統中國哲學作比較。(註十)第一個對等是變化概念,第二個對等是分析方法的實踐。(註十一)第三個對等是兩者的自然主義趨向。(註十二)第四個對等是兩者對教育、人文社會、及民主概念的認識。(註十三)

當我們閱讀第十一篇論文,便發現對等學說重新獲得生動的描述。那是介紹了五套對等比例,介乎美國脈絡主義和中國的道家、儒家思想之間。內容是人際的關係、人和自然環境的關係、以及兩方面思想家的互相引證。(註十四)由於上述的五套對等解說都精簡結論於第十一篇論文的總結中,讀者可以從文中直接領悟。現在,讓我們言歸正傳。甚麼是對等相應在哲學和文化的價值呢?

從字面上來看,「對等」是甚麼意思呢?一個自然而又容易了解的答案是﹕「事物的相似性」。但從本文作者的觀點來看,這不單只是相類似那麼簡單。其實,「對等」一詞更意味著兩者之間有共同合作的要素和動力,向著同一指標以發展未來途徑。「相似」或「相類似」一詞的意思,習慣上是指多組不變的實體。但韓教授卻用「對等」這一詞來指示多種不同實體中的共同新生和發展的過程。當我們說儒家思想和實踐主義間有著對等、相同的要點時,實際上所指的,不僅是觀念上相同之處,而且更包含很多其他的意義,例如創生的過程,未來發展的方向,和那些影響有關人物的傾向。我們還可以從聯想來構思兩者之間的互為補充和協調,以達到完美無暇的境界。

當一個年輕人找尋伴侶的時候,意中人選當然是跟自己本身條件相等最好。那即是說,一對條件相若的人,較容易促進結合因緣。假如讀者明白,意會到我所說的話,便能了解韓教授如何採用這對等相應的手法了。在閱讀韓教授這本書之後,我發現他的意識中有這樣的想法。他對中國哲學和美國脈絡主義哲學兩者均作好評。我這句話完全是出於我的直覺。雖然,這不是由科學經驗實證,但這是我藝術經驗的結論。親愛的讀者們,我希望﹕當您們再讀這本書的時候,》拋開所謂分析和批評,而多用點感性去欣賞就好了。

中心思想的啟示

近數十年間,比較哲學和比較文化的研究學者大抵都是為了滿足學術界的需求和增加其本人知名度的為數最多。那麼,韓教授是不是也以此為主呢?我的答案就是一個「不」字。這答案既不含蓄,也不間接,但會招引讀者來問個中原因。現在,請讓我來作一點解釋吧。首先要知道的,韓教授不必要以這本書去湊足他應出版的書籍,因為他的出版刊物實在已超乎學術界對他的要求。那麼,我們要是說韓教授一這本書來提高他個人聲譽,那是不必要的了。因為他在美國幾所大學裏創立的課程早已獲得各界稱頌。同時,他在學術界的熱心和活動亦得到國際讚譽和知名。當然囉,他根本已是名聞遐爾的人物了。

現在,我們要問一問,這本書的要義究竟是甚麼呢?韓教授從沒有留下甚麼痕跡答案。不過,這本書的目的早已透露在所有論文中,包括這本書的命名在內。要是我們能細心思考這書的命名,不難發現他的用意,那就是要激發東西文化的互相交流。實際上,書的中心思想,也是鼓勵學者和學生們去研究東西方的哲學和文化。當我細心觀察時,無可否認的,就是專門選取喜愛的論題來寫作是非常有用的手法。在學術上發表的時候,我們要注重的,不是將什麼兩系統的同同異異、拿來相比,像柏拉圖和老子相比,羅素和孔子相比等等。在深入主題的研究及比較來說,我們要細心觀察兩者之間是否有對等的和相呼應的。假如相對的兩者切入主題之後,而又在兩方面的文化有出色的特別關係,那麼,這兩面的文化可以被選出來作比較研討,由此亦可以產生更高的效應。要是我們忽略了對等的重要性,我們的研究功夫可能虛設。假如要拿孔子和柏拉圖比較,我不敢想像孔子學者如何去處理柏拉圖式的愛情。要是我們拿儒家和羅素相比,實在無法知道儒家學者怎樣去求證數理邏輯。

由此看來,韓教授的選取對等方法,是非常成功而有效的。根據我個人的直覺意識,韓教授實在鼓勵在哲學界上的脈絡主義和儒家學說繼續互相交流。當然哪!他是鼓勵相近性的互相研討,而在比較研究兩種文化的時候,用尊重對等的方法,希望能從這裏獲得更理想的效果。

最後,我們要問的問題是﹕如果韓教授這本書是著重美國哲學和中國哲學交流的話,他是否已達到這個理想呢?我的答案是﹕韓教授自己根本沒理會到這一點呢!他是個藝術型的哲學思想家。一個真正的藝術工作者從來都不去計較作品能否賣錢。正如韓教授出版本書的時候,從來沒有表示它應被採用為教科書。不過,我要說一句話﹕好的作品,尤其是哲學或文化方面的書,未必能適合作為教科書之用的。換言之,偉大的作品會成為真正的文獻而流傳下去,既受喜愛,復受尊重。韓氏的大著,將會永恆不止地與文化及自然世界結合為一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註 釋

(註一)﹕本文作者曾著述三本比較哲學和文化的書。第一本,為英語之作,書名為《分析與頓悟﹕比較哲學論文集》,一九七八年,美國華盛頓美國大學出版社出版。其他兩本為中文之作,書名《比較哲學與文化》,臺灣東大圖書公司印行。卷一出版於一九七八,卷二出版於一九七九。

(註二)﹕這五大特色是本文作者直覺觀察之產品。作者並不堅持所謂客觀性。

(註三)﹕本書,頁一○二。

(註四)﹕本書,頁七六七七。

(註五)﹕在《分析與頓悟》一書內,許多篇論文為比較研究而作。顯然性的例子包括以下各篇﹕第二,第五,第六,第九,第十,和第十八。

(註六)﹕本書,頁卅六。

(註七)﹕本書,頁四二四三。

(註八)﹕本書,頁九七。

(註九)﹕本書,頁九八。

(註十)﹕本書,頁一○七。

(註十一)﹕本書,頁一一二。

(註十二)﹕本書,頁一一三。

(註十三)﹕本書,頁一一四。

(註十四)﹕本書,頁一五一。

 

 

 

 

 

 

 

 

165

吳森讀後‧綜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