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評
書名﹕ 《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
著者﹕ 方東美教授
出版﹕ 臺北聯經有限出版公司,一九八六年,六版。
書評者﹕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加州州立大學哲學、宗教、亞洲研究中心教授華珊嘉博士
(Dr. Sandra A. Wawrytko)(註一)
在學者中,方東美教授是屬於那種奇而必須的類型﹕對萬物一體同仁之理想,他們是要以其生命與著作而一身標範的,不托空言。
何以見得?觀其能從許多深奧的中國佛學論旨中,遙然邁入當代存在主義的的種種思潮,而又旁徵博引,深入印度經論,以實其言,無一字無來歷,便足透消息。據方教授自述,在家學淵源上,他原為儒家;在性分氣質上,卻為道家;在宗教欣趣上,又為佛家;而在治學訓練上,更為西家。儒、道、釋三派思路兼具一身,再加上西方思想(唯程度較弱),都一一巧妙經緯交織,呈現為方氏此部巨著,宛如一幅富麗萬千的錦繡。全書本身不啻一部別具風格的思想自傳 。
然而,更正確地說來,方著可謂另有雄圖,上下兩千載,他要為一套偉大非凡的哲學思想體系挺身作證,還其公道。對西方讀者而言,這卻提供了一次獨特的大好機會,可以觀賞他那顆與萬物同仁一體的道地中國心靈如何次第展開,具現於審校、詮釋、評騭(時而比較評論)中國哲學富藏的全幅歷程之中。千百年來的哲學思維活動,經方教授妙手點化,都變成了我們思想生活上永恆的現在——一一當下呈現。如是,便使中國思想家過去種種動人心弦的關切登時意蘊盎然,羌非奄奄一息,苟延殘喘,掩藏於文化史之腳註叢中中,隨時可被忘卻。著者循循善誘,引人入勝,使我們能夠體會這些論題的急迫性對六世紀前的老子如此,對今天的我們亦然。
全書文本根據著者方教授多年來、在臺灣及美國大學校園對中英語系雙方的學子聽眾的講學。內容囊括了千百年來波瀾壯闊的思想體系化,同時又探測所選各派思想體系的深度。整體觀之,對方氏之從事此等宏模壯舉,視野廣闊,膽識非凡,讀者無不印象深刻,至為嘆佩。毋怪乎其眾多的弟子群,無論在美或海外,都對其個人人格及其哲學宗傳深懷眷眷,忠誠景仰,信守弗渝。
對方說所詮若干個殊觀點,哲學界的同業或認為不無商榷餘地,然而,正如本書所示,對其學養之超卓精湛,都一致推崇,無可忽視。
著者抉擇,集中探討形上學領域。故(英文原著)厚達五百二十三頁之篇幅,對其他方面的哲學問題,多只一筆撇過。墨家學說,更特意排除於考{慾坏~,以其「題材過于僵化,羌無心靈自由探索之翱翔空間。」此一決定,以及方氏之有關解說,便為全書文本進展定下步調,一心要為中國各派形上學說作一持平論衡,要求謹嚴,而虛懷開放。
著者在「導論」中對所討論的儒、道、釋三大主流傳統的精神寫照,原是提供一套方法,作為後續各章討論之張本,整體渾融,而脈絡宛然。道家詩人尚空,故強調空間;儒家聖人尚時,故取向時間;佛家先知本色,故兼綜時空而遞遣;最後,新儒家則為典型之時空人,故兼綜時空而不遣。方氏認為三派風貌雖殊,卻有三大共旨﹕(一)旁通統貫論;(二)道論;與(三)個人品格層層超昇論。
著者討論始於其特意命名的「原始儒家」,溯及雙重根源﹕一曰大中概念,涵於《尚書》,是為其因襲兼保守面﹔一曰太極意符,肇自《易經》,強調其健動而進步面。著者力陳,至於中國如何從一套基於神秘宗教之神權統治、終於轉向一條由理性哲學所築成的德治之途發展,也大可由此哲學轉變著眼、而得解。同時,對西方文化的歷史發展(尤其猶太宗教),也併此作了一番精闢而透徹的對比。對作為《易經》卦列之根本的哲學體系,則要從種種不同的觀點加以考量。
這本大部頭的巨著,令人最少滿意之處,是其對道家哲學的討論,過於簡短(不到三十頁耳,而儒家卻賦以百頁,佛家及新儒家各二百頁)。之所以會採取此一策略,理由至顯,俱見該部標題﹕「道家哲學之體系及其對大乘佛學早期發展之影響」。如是觀之,涵義最明白不過﹕處理道家哲學,莫善於把它當做一條通達佛學目的的手段。是故,其老子觀,尤其莊子觀,顯然染有相當的佛學色彩。誠然,對這兩位道家,著者也勾勒出有益的輪廓、玄義綱要;然而,卻使我們始終有種揮之不去的悵憾之感。對道家這派深具影響力的顯學,應賦予更多的篇幅、注意。
在著者心目中,新道家毋庸深論,其後續的發展悉可視為無非道教本身之曲解附會,竄入原始道家正宗而已。
在中國佛學(更正確地講,大乘佛學)的領域中,著者僅簡擇四宗為代表﹕三論、天臺、法相唯識、與華嚴。關於道家對般若概念之影響,卻另立專章申論之。全書此一部分值得特別注意者,是其大膽壯游,邁入當代思潮之諸多爭議熱點,如語言分析、約化主義、現象學派與佛學理論之對照等。而在中印佛學大師之間,也一一勾勒出許多有益的對照,藉以彰顯後者的種種殊勝貢獻。
新儒家思想領域,至為廣泛,為全書結穴所在。其中主要析為三派,及其次級區分。在唯實主義範疇之下,方氏囊括了殊態三式﹕分別以(甲)周敦頤、邵雍、與張載,(乙)二程兄弟,及(丙)朱熹等為代表。唯心主義則以陸象山與王陽明為代表。最後,論及自然主義,透過王廷相、東林書院諸子、王夫之、顏元、李塨、戴震等;除各派內訌互爭孔子正統嫡傳外,其同 反宋儒之立場則一。方氏指摘新儒諸子,謂其在邏輯區分上能力殊為薄弱,卻見不及此,遂成斯 派哲學最脆弱 之一環。
將此書舉以與其他同類鳥瞰中國哲學之作品相較,則其間若干重要之差別立顯。評者心中另有其他二位中國學者作品,均堪稱名著陳榮捷的《中國哲學資料書》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以及顧理雅的《中國思想﹕從孔子到毛澤東》。三者主要取向均為描述﹕陳著、為一主要的資料匯編,取材甚豐;馮著、為一扼要而適用的歷史大綱;顧著、則為一有益的思想概覽。故三者皆適於一般學者,也適於初學入門之士。
此四部著作,皆欲涵概一普遍論題範圍。雖然,方著在涵概面之廣度上,無疑稍遜,因其對形上學意義缺缺的學派,悉付闕如。但對哲學專門讀者而言,其啟發性之丰富,則迥非其他可以望項。方氏的多層次探討,對專門哲學者層層深入,引人入勝(有時還令人激憤),因其對中國哲學的批判,儼如面對某位近代同道而發然。其駕馭中國思想家的文本素材,無論褒貶,都是處處根據對方本身的理由。不寧唯是,著者也往往毫不遲疑,適時注入其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哲人睿見。例如,前賢研易,不足之處,固所在多有;他就毅然回應,提出其獨到(而足成一家之言)的創見卦爻之邏輯結構系統。
處理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著者雖兩面兼顧,而同其成功,但他顯重精神甚於發展,重體系(建構)甚於歷史(陳述)。
總而言之,方氏此著,的是一部值得任何哲學圖書館添購的傑作,兼為其一般的參考性與專業的弘富性。在讀者方面,本書所假定或預設的哲學知識程度,就大學部的學子言,似嫌稍高,恐不易領略。然而,此一事實,卻反而正好據以增強其對研究生的吸引力。縱使他們過去對中國思想一無所知,也必然會發現其富於挑戰性,又效果丰然。
書末、附有一篇未完成的寫作計劃綱要(或如孫智燊教授所謂,一部《未完成交響曲》)﹕《生命理想與文化類型﹕比較生命哲學導論》。細細讀之,諦審內容,對瞭解著者學力之渾灝 淵博,更大有啟明破暗之功,同時,對其過於早逝,更令人飲憾不已﹕因為它剝奪了我們一次大好機會,使我們無緣再聞明教,多聆聽一些這位「集聖哲、詩人、先知於一身」的大師有關萬物一體同仁的圓智深慧;而那不正是今天我們大家最迫切需要的嗎?
【附 註】
註一﹕
本篇書評原載《東西哲學》季刊,一九八六,元月,卷卅五,第一期,頁七二七四。承作者惠允轉載本書,列為附錄之一,特此致謝。作者曾任意義治療學家《佛朗柯叢刊》總編輯;《心學哲學與心理學季刊》創刊編輯;膺
頒「美國詩作獎」;入選《2004年美國名人錄》;現兼任《廣大和諧﹕國際比較哲學與文化》季刊資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