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卡西勒與謝勒論人

看東美先生在哲學人性論上的貢獻

(註一)

 

孫格拉底

詹姆斯.稽德

「在長達五千餘年之歷史中,

吾人首開紀元,處於自我問題期,

全然地、無條件地頓成問題期﹕

人不再自知為誰,

但卻自知其不知耳。」

---麥克斯.謝勒,「人與歷史」(註二)

*****

一、問題陳述

卡西勒與謝勒(Ernst Casirer and Max Scheler)皆試圖回應同一呼 籲﹕須有一套清晰、融貫、而統一之人性論。然二氏所採方法途徑迥異﹕一取文化哲學、功能觀;一從形上學、本體論。謝氏倡人性之形上觀,以統攝神學、哲學、及科學等諸傳統舊說,謂人乃神明之同工者,生命與精神之交會處,行動之實元,文化之存在﹔卡氏則逕視人為象徵之動物,有象徵功能之統一,始有文化現象之統一可言。故宣稱須放棄形上學途徑,而強調「工作」。(主張即文化成就以明人性)。

如是,吾人遂面臨二說,形同針鋒相對,凸顯一種辯證張勢,或如卡氏所謂衝突。然若任其對峙不決,則所謂清晰、融貫而統一之哲學人性論云云,仍渺不可淂。按卡謝二說,猶各有未盡處也。據筆者管見,於二說之間求其辯證綜合,會通一貫,斯為上策,且大有可能。惟須首先澄清若干關鍵名辭義涵,而重詮之。茲謹一言以概之曰﹕至少「形上」與「文化」二名,由卡、謝二氏用來,取義有別,不可無辨。下文請先論卡,次及謝,再及方。

二、卡氏途徑

就哲學人性論言,其唯一為卡氏所許而採用者,厥為功能觀﹕

「人之凸出特色,區別標志,既非其形上性質,亦非其形下(物理)性質,而端在其工作,是即一套人類活動系統,足以界說、並決定人性全部者也。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等皆其成素,各表一環。故人學勢將演成一套提供吾人深觀睿見之哲學,藉以逐一透視人類各種活動之根本結構,同時,並使吾人得以了知其全,視為有機之整體。」(註三)

凡此一切人類活動、成就、體驗之總匯既可全部渾融、作為有機整體而了知之,試問其共同結穴之處安在?卡氏曰﹕在功能之統一。人之所以為人,既可即其文化成就而觀察之,是則了達人性之線索,關鍵端在符號之奧秘。符號者、芝麻開門也。卡氏嘗言之再三。質言之,人性存乎符號與信號間之微妙差別。與信號迥異者,符號屬人類意義界﹔信號則屬一般存在界。卡氏視信號為操作媒體,符號為指意媒體。「信號者、縱可作如是觀,如是用,仍具有其物理性或實體性之存在﹔符號則僅具功能性價值。」(註四)

信號指涉,方式固定。符號則否,言乎其性,則不以一律著,而以多方顯。其為物也,既非刻板不變,而係流動不居、靈變生奇。如是,卡氏遂不僅為人文世界開出無窮前景,且從根斬斷一切制性說——由巴洛夫至斯鏗納等。彼輩侈 人獸心理無差 別、實謬。化人性反應為獸性反射,尤屬人格狗格化勾當﹗

依卡氏之象徵意符形式哲學系統,符號之運作非為符號自身,而旨在創造意義與價值。其象徵意符形式哲學實不啻一套象徵意義哲學之化身。茲所宜究者﹕卡氏對性上學所持之態度為何﹖其視人類「為象徵動物、文化動物」,與謝氏之逕視人類為「文化存在」,二者之間究竟有何重大差別﹖

三、謝氏途徑

謝氏源出德國理想主義傳統,與卡氏同﹔然其思想內容駁雜,衝突出奇,則與卡氏異。計含柏拉圖、奧古斯丁、巴斯客、康德、黑格爾、尼采、柏格森、狄爾泰、佛羅埃德、馬克斯、胡色爾、哥德、斯賓諾薩(泛神論)、以及中國思想等。其人性論之探究涉及價值界、社會界、歷史與文化界、人在宇宙中之地位等。哲學人性論固言人性本質,謝氏則認為一切須剋就生物學、心理學、意識型態學、社會及精神之發展等各層面以探討之。現象學方法,亦由謝氏拓展之,其用乃廣,遍施於倫理、宗教、心理、社會等諸領域,厥功甚偉。

作為文化哲學家,謝氏觀照面視野遼闊,涵語言、科技、政治、藝術、神話、宗教、科學、歷史、與社會生活等,固與卡氏同﹔然其見地頗高,不限歐西傳統,而克從世界性之眼光暢論比較文化哲學,則與卡氏異。嘗論列文化三態,對應於知識三型﹕以猶太基督教文化及印度文化代表得救型知識﹔以中國文化及希臘文化代表人文型知識﹔以歐洲文化代表工作、科技型知識。復謂三者應使之含章定位,由卑至高,形成價值之立體結構﹕工作科技之知應效益人文﹔人文之知則應效益神明云。故倡「自我實現化即自我神性化」,並採神性之變易觀。

至其思想方法,主要來源有二﹕(一)尼采、柏格森及狄爾泰之生命哲學﹔(二)現象學方法。按氏為西方批評胡色爾「還原法」之第一人,謂其不及佛陀之「迴向法」,且為佛學方法(如唯識宗之「流轉還滅法」)所涵且超越之也。(註五)終氏一生,內心恆為「生命與精神」之形上二元論所苦﹔雖然,其於靈肉問題則採一元論,或心理學上之身心平行說。就哲學人性論言,氏顯以形上觀為優,故謂人乃文化之存在,神明之同工者,生命與精神之交會處云。凡此一切,皆緊扣「文化」之涵義而為言者﹕

「時處今日,若尚有何哲學大業屬當務之急而切切待了,即哲學人 性論是,可謂一門基本學問,而以探究人之本質及其結構為主旨者 也。涉及人與自然全界(有機界、動植生命界)之關係,萬物之根 源,人之形上本源,人在宇宙中之物質、心靈、精神本源,與彼此 間互動之力勢權能,以及生物、心靈、文化與社會演化之趨勢、律 則,併其種種本質才性與真際情實等。」(註六)

謝氏之哲學人性論以文化哲學為基礎,視文化屬性體實有範疇。其說復配以尼古萊‧哈德門所謂之價值學目的論或價值學理想主義。【按哈氏曾任德國柏林大學哲學系主任,為我國陳康教授之師。】相形之下,卡謝二氏差異至顯,昭然若揭,毋待贅言﹕雙方取徑不同,文化觀不同,對形上學所持之態度不同。就卡氏言,「形上學」一名但謂因襲粗陋未文之遠古思想遺跡。就謝氏言,則義本亞理斯多德故訓,應作「第一哲學」解。就卡氏言,「實有」應化為「變易」,「本質」應化為「關係」,「實體」應化為「功能」。就謝氏言,凡此一切傳統舊名悉存故訓,而古意盎然。就卡氏言,「文化」須從「工作」 創造活動——之總業績以索解。就謝氏言,文化原屬性體實有範疇。

在方法學上,卡氏為一元論者,篤信「功能統一」原理;謝氏則恒為「生命與精神」(有力與無力)之形上二元論所困惑。故甚望其能冥同絕對實有本體,冀使生命之熱情得以精神化,精神之理想得以生命化也。按是項二難窘局,咎由自作,在謝氏系統中迄無善解。二氏間之顯著差異,夫既如是,吾人能異中求同、觀其會通否?曰其道有二﹕著眼於根本之創造性發展,謝氏謂之「文化」,一也;進問於卡氏之是否可屬形上學家,二也。

若就傳統義言,答曰斷非﹗卡氏之於形上學所以力求擺脫、避之若浣者,主要源自其對傳統形上學深致不滿。(西方)形上學向名實有真際之學,然卻處處不脫二元對立﹕諸如性在、主客、內外、身心、現象與本體、自然與精神、超越與內在等,一是皆肇自陷於實體與現象二分之本體論,後者復又衍生於主賓辭端二分之文法學與邏輯。毋怪乎卡氏之視「形上」也,謂其但指「種種不幸之思想趨勢,一遇批評哲學,即斂跡遁形」云。自卡氏觀之,知識之對象(所知)乃是關係,而非事物、可以孤零零、單獨自存者。

然而若從康德新義言,對卡氏則逕可以形上學家目之。謂凡對形上學之批判,其本身即蘊涵一套形上學之形上學也。(註七)觀其以「關係」代「所知、對象」,以「功能」代「實體」(猶船山所謂「即用以得體」),卡氏即足當關係主義或功能主義形上學家之令譽而無愧焉,或縱違其本願也。

諦審卡謝兩套理論系統,細節上互有出入,然皆可納入一更廣大之格局結構﹐使之調和融貫,今於東美先生所繪「人與宇宙相待互涵圖」見之。該圖主要代表中國人之宇宙一體廣大和諧觀﹐然卻不限於中國。謝氏與中國思想之緣契相通,文獻足徵,可成定案。至若卡氏,則猶待間接証立,曲折使通也。可就其與哥德、萊布尼茲以及康德間之關係求之。(註八)

四、方氏途徑

先生倡本體論本乎人性論。「中國人曠觀體察,品味實有,處處係以人性本質為樞紐,哲學上深具存在意涵。」(註九)其為文化哲學家,固與卡氏同;其一身兼為形上學家及比較文化哲學家,則又與謝氏同。學風博綜賅貫,涵古希臘、近歐、中國、及印度四大文化宗傳,通科學、哲學、藝術、宗教四大領域,真所謂兼四宗之傳,統四域之美者也。(註十)世稱先生為繼陽明之後五百年來中國最偉大之哲學心靈,豈偶然哉!嘗主張世界哲學大同盟。該圖(見附)首出於一九六九年,覃思熟慮,的是一部貫過、現、未三世哲學人性論之宏構。(註十二一)

 

先生認為「就人學言,『人』之一詞,宜取其多重意涵。」(註十二)細翫是圖,卡謝二家高見盡在其中,丏合浹化,渾融無間,即使上列四大傳統人學精華,奧義結晶,亦舉莫能外。卡謝二說,諸如「藝術象徵人」、「自然行能人」、「知識合理人」、「宗教神聖人」等,固無論矣!此外,復冶東西思想識見於一爐,如柏拉圖、普羅丁洛斯、斯賓諾薩、黑格爾、萊布尼茲、柏格森、懷德海、雅斯培、德日進等諸氏之於西方,佛陀及大乘諸家與婆羅門教之於印度,孔、老、莊、墨之於中國,皆共參獻猷,其縈縈特著者也。統觀全圖,格局恢弘廣大,圓融合諧,敻出西說,如柏拉圖之「四分割線喻」﹔新柏拉圖學派普羅丁洛斯之「流出說」,狀宇宙為四重結構﹔黑格爾之大全哲學、一系籠罩,謂絕對精神異化為客觀精神(自然)與主觀精神(理性)等。先生宛如建築巨擘,所打藍圖廣大悉備,尺幅千里,縱之亦通,橫之亦通,尤善用前人識見,如「生生」之理(神極即創造性本體),「賡續」之理,「旁通」之理,懷德海理型法相之下貫於事與主體目的之上契於理說——相當於大乘佛學所謂之上下雙迴向運作原理。此外,復藉賡續與旁通,詮表人與宇宙之相待互涵結構,由自然層次超化為文化層次,一舉解消謝氏之「生命與精神」之二難窘局!其說在宗教情操上屬「萬有通神論」(pan-pene-theism),而與大易生生哲學系統相表 裏,義理互涵。依大易哲學,人為天地之同工者,含精神與自然(「合內外之道」),參與宇宙大全之創造化育歷程,邁向德日進所謂「宇宙生命之奧美迦點」,止至善、極詣理想。生生哲學,源出大易(註十三),含兩大要旨﹕曰「繼善成性論」與「人文化成論」,自筆者觀之,實內蘊一部卡謝論旨之二重奏!吾人對世界哲學熟悉愈深,則對先生是圖領悟愈豐矣。

「普遍本體論主旨端在通觀大全整體,而妥當摹狀描繪之,總攝實 有本體於抽象,復析化為諸分殊領域本體論,以處理個別存在於具 體,冀增益吾人之理解。形式本體論應化為實體本質論。宇宙大全 整體區分為種種差別境界,智者對之,在思想之取向上自應與天地 萬物為一體,同時在生命之境界上亦宜充分體驗人格之種種類型, 庶使宇宙萬物之意蘊不致貧乏,而人類與諸般寶貴之價值亦不致疏 離也。」(註十四)

卒終為論,康德所提大哉問,「阿為誰?」謝勒所對憾哉答,「不再自知為誰,但卻自知其不知耳」(引見篇首)。對此情境,夫為人者,得無一言回應?剋就吾人之所作為與所成,區區固不乏自知之明也。無論如何,倘能堂堂回應如是,對任何人言,皆一項自我發現體驗。道在是矣,幸何如之!

註 釋

註一﹕發表於一九八七年八月十六日臺北「首屆國際方東美哲學研討會」。

註二﹕參看謝勒,「人在宇宙中之地位」,漢斯‧麥雅霍夫譯(紐約﹕午日出版公 司,一九七四 ),頁xii.

註三﹕恩斯特‧卡西勒,「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 (新港﹕耶魯大學出版社 出版,一九四四),頁六八。

註四﹕同上,頁三二。

註五﹕參看﹕

(一)謝勒,「人性中之永恆」,博納‧婁布譯,奧斯特布朗納序(漢登﹕大公書局,一九七二 ),頁九二;

(二)謝勒,「知識社會學之問題」曼佛瑞‧佛潤斯譯,肯尼斯‧斯蒂克爾序(倫敦﹕路特列奇與柯根‧保羅出版公司,一九八○),頁一○○;

註六﹕謝勒,「人在宇宙中之地位」,漢斯‧麥雅霍夫譯(紐約﹕午日出版公司,一九七四 ),頁四九五○;

註七詹姆斯‧柯林斯,「哲學通路」(芝加哥﹕亨利‧瑞格納瑞出版公司,一九六二 ),頁一一五;

註八﹕謝勒,「哲學透視 」,奧斯卡‧A‧哈克譯(波斯頓﹕燈塔出版公司,一九五 八 ),頁六五。

註九﹕皮耶‧蒂翁納,「何謂現象學?」,詹姆斯‧艾迪譯,查理‧柯特理與布羅‧ 克爾門輯,詹姆斯‧艾迪導言,約翰‧懷爾德序(芝加哥﹕四角洲書局,一九 六三 ),頁一三六。

註十﹕方東美,「生生之德——哲學論文集」(臺北﹕經出版公 司,一九八○),頁 一三六。

十一﹕參看當代大哲叢刊主編韓路易,「方東美先生與中國哲學精神」,一九八七,方東美哲學首屆國際研討會開幕致辭。

註十二﹕方東美,「從哲學、宗教、哲學人性論看人之疏離」,一九六九,夏威夷檀香山東西哲學家會議論文,收入「生生之德」,頁八四。

註十三﹕「易經」,阮元校刻本,「十三經註疏」(南昌﹕江西府學印行,一八一五)。

註十四﹕方著,同註八,頁 八三。

*****

譯後記

一、本文發表於「首屆國際方東美哲學研討會」,承編囑,須附中文摘要。好在全文甚短,約五千言,品騭二家,折衷先生。特將全文譯出,以饗國人,兼備考也。

二、西方當代哲學之父康德於十八世紀拈出哲學四問﹕(一)吾何知?(二)吾何為?(三)吾何望?(四)吾阿誰?回應前三問,具見康德三大批判(論衡)。第四問未及作答,而哲人蘧逝矣。「哲學人類學」一名,即康德所撰,十九世紀以來歐洲學者致力於斯,孜孜不倦,而以卡謝二氏成就最大,惟尚各有所不足﹕謝氏雖採形上學途徑,視文化屬本體實有範疇,固是其長,惜猶困溺於生命與精神之二元對立(謂一有力,一無力),難以自拔,說理有欠圓融。卡氏雖倡即文化成就以言人性,不乏特識,然卻放棄(傳統)形上學途徑,復以科學為人文最高成就,其說重甚於見,盡美未能盡善。今舉東美先生新說,補二者不足,涵蓋而超越之,十字打開,澈通一貫,圓融無礙。統觀藍圖,短短一頁,尺幅千里,啟發無窮。除西方外,兼攝印度。詳「方東美講演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七八),首章「中國哲學對未來世界的影響」,頁一 卅二,尤其頁卅。

三、本文因受宣讀時限(十五至二十分鐘),故僅能撮論要點,未事申詳。例如卡氏思想有通乎中國者,猶待間接以明。但提供線索有三﹕萊布尼茲、康德、與哥德。茲略及之﹕

(一)萊氏為歐洲思想家中首先欽佩中國哲學之第一人,至以不通中文為憾。其發明「二元數論」,一舉奠定近代電腦科學基礎,即因白晉神父之助得讀邵康節演易圖例,終獲印證。此比較哲學界所習知也。詳陳立夫編,「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臺北﹕復興書局,一九七四),其中收錄有法人畢諾著,澤瀛譯,「孔子學說對法國哲學形成的影響」,頁七一一三七,尤其頁九二五;曹敏,「萊布尼茲 與易經」,頁二二五二三五,尤其二二六二二九。卡氏編有「萊布尼茲哲學系統」,為權威著作, 其萊學造詣敻出羅素與杜威。

(二)「康德乃是皇堡之偉大華人」,尼采曾有是說,雖屬戲言,實涵至理。詳尼著「超善惡未來哲學序曲」(紐約﹕葡萄書局,一九六六),頁一三五,第二一○節。按康德曾發展「道德神學」,其著例也;並師事吳爾夫,吳、萊氏高弟,歐洲大學講授中國哲學之第一人。首開風氣(一度遭解聘)。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康德哲學權威學者桑木嚴翼教授著「康德與現代哲學」,嘗言﹕「康德哲學精神可於孔子言行中求之。」列舉四大理由,證明康德思想確受孔子學說影響。詳陳編,同上,頁二○ 二○三。

(三)哥德尤對中國文化深致贊嘆,嘗言中國已有高度優美文學作品之際德人祖先尚在樹林中討生活云。詳艾克曼著,周學普譯,「哥德對話錄」(臺北﹕商務印書館),頁一一九 一二○。

卡氏為新康德學派健將,平生辨香康德,雅好哥德,精研萊布尼茲,善解愛因斯坦,為二十世紀文化哲學巨子。其著作對中國思想著墨不多,然其胎息有自,與中國思想不無淵源,殆屬可能。惟尚待更進一步之探索與證實耳。觀其即用言體,即關係言事物等,皆暗合中國思想風致也。

四、合著者簡介——謹按詹姆斯‧稽德教授(Professor James W. Kidd),為詩人,筆 名「操弧歌王卡 魯素」(the Writing Caruso),與歌王有親屬關係;現執教美國加 州舊金山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班及 專業研究學院。嘗以東美先生著作教諸生;擅長心理學、教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哲學等,尤好柏格森、威廉‧詹呼斯、麥律‧龐蒂諸家之說;曾任「國際哲學與心理治療學季刊」編輯,現任「廣大和諧﹕國際比較哲學與文化季刊」編輯;著有「哲學與形上學中之體驗法在教育上之應用」,「體驗法﹕運用形上學與象學對人文學從事性質研究」(一九九○),編有「哲學、心理、與精神﹕論文集」(一九八四),譯有德人羅森斯托克與惠塞合著,「語言與真際」(一九八五)。近從事「方東美與柏格森」及「方東美與麥律‧龐蒂」等比較研究。氏為一謹嚴之青年學者,在美西弘揚方學,不遺餘力,亦勝緣也,特誌之。

 

中譯者孫格拉底附識

 

一九八八,初稿;

一九九九,補正。